中国医疗保险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编辑推荐
《中国医疗保险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2011年卷)》中优秀论文承载了作者智慧的结晶,为完善优化医疗保险制度,创新机制,推进“三医联动”,推动医疗保险法制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政策支撑和技术支撑。我们将所有获奖论文汇编成书,公开发行,供社会各界人士研究参考,为我国医保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
目录
一等奖
北京DRGs医保支付方式的应用分析
江苏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障水平研究
基本医疗保险机构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经验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可持续性问题研究——基于转型国家筹资机制变革的经验
城市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机制探讨
二等奖
论社保基金的追偿权
海峡两岸社会医疗保险法比较分析研究——基于《社会保险法》与台湾地区《修正全民健康保险法》的比较
建立医疗保险药品谈判机制研究——基于解决药品谈判机制尴尬局面
我国医疗保险个人(家庭)账户的完善——基于国际医疗储蓄账户完善经验和制度间待遇公平实现的考量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模式及福利效应分析
深港社会经济发展与政府医疗开支相互影响比较研究——基于单位根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与收入相关的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分析——来自中国9城市的经验证据
三等奖
国内商业保险公司介入社会保险领域典型案例的效果分析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基于南京地区的数据
改善卫生系统反应性构建和谐医保
浅谈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
基于博弈论的基本医疗保险征缴环节监管研究
关于《社会保险法》中“追偿”权的行使探索
对青岛市基本医疗保险新旧单病种结算办法的对比分析
中国区域基本医疗保险绩效评价研究
探索通向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之路——苏州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调研报告
社会医疗保险谈判机制运行环境分析
社会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先行垫付问题探讨
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镇江市医疗保障水平研究
基于医疗质量为重点的医保谈判机制构建的研究
基于单病种付费的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初探
药品定价与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基于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关系的视角
江苏省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及其影响的研究
优秀奖
文摘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认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此期间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城镇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涵盖对象主要是城镇就业人员和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而大量的城镇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以及未从业的城镇居民都没有被制度设计所涵盖。而这些人群基本上都是城市的低收入和有着大量的医疗服务需要的人群,从而导致了城市低收入贫困人群对医疗服务利用显著少于非贫困人群。解垩、林相森和艾春荣等学者基于“新医改”之前的调查数据研究均发现我国医疗服务利用上确实存在着与收入相关的不平等。
2006年9月国务院成立11个部委参加的“医改”协调小组,新一轮“医改”启动。2007年7月,国务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制度安排,以弥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难以覆盖全体城镇居民的缺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由此大大提高医疗保障的可得性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从而提升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至今已有近3年时间,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大大提高,从2007年的37.6%、2008年的52.5%到2009年的63.8%④。那么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服务利用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否仍然存在与收入相关的不平等?如果存在,那么这种不平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这些都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重点关注,这是因为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是实现健康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医疗服务利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医疗服务利用应以需要为依据,按需分配。根据这一原则,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可分为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水平公平是相同的医疗服务需要应该获得相同的医疗服务;垂直公平是指同一个体在具有不同医疗服务需要的时候应该获得不同的医疗服务。通常,研究者都假定垂直公平是满足的,即有着不同医疗需要状态的个体之间所观察到的医疗服务资源利用的差异是恰当的,因而研究者主要是针对水平公平来进行定量分。
[1]